WFU

2021年9月10日 星期五

小一新生家長的掙扎與選擇





開學已經第二週,生活逐漸進入稍微適應的狀態,回顧這陣子以來爸媽的激烈討論與內心迂迴,趕緊寫篇文章記錄下來,也跟大家分享唷。

從半年多年大班下學期開始,女兒的幼兒園很貼心的把每學期都有的一個主題式教學訂作:幼小銜接。從一般認真應該可以先學會的,注音符號的讀寫及拼音,還有一點點的數學觀念,讓我覺得貼心的是,老師們很刻意的教導大班的孩子們,到小學後要怎麼應對,學校生活中也逐漸調整提前適應小學生活。

比較有趣的是,老師教了如何上蹲式廁所以及嘗試趴著睡午覺。還有一些觀念的引導,比如有疑問要懂得有禮貌地發問,小學的環境比幼兒園更廣闊,老師從小事訓練危機意識,也努力讓孩子們學會自理,練習自己寫聯絡本看聯絡本等等。

身為家長的我看著老師的種種努力的確安心不少,不過總是有從幼兒園畢業的那天。身邊同是小一新生的家長已經開始煩惱安親班或是接下來升上小一之後的生活方式,尤其家裡第一個小一新生的我更是焦慮,也感受到未來的生活一定會有大轉變,比如說一定要早起。


小學課後的生活


低年級的學校生活是週二整天到下午 3 點 50 分,其他都是半天,週二週三有吃午餐,其他天自理。所以女兒的課後時間需要我們來做安排。

工作的關係,我跟老公因為門診時間不是朝九晚五,中午時間也都有休息,互相輪流一下似乎都能接送孩子。加上詢問過前輩甚至是老安親班主任的想法,大家告訴我,低年級功課很簡單,家長都能很輕鬆的盯,送安親班除了寫功課之外,因為安親班品質不一,很容易龍蛇混雜反而學了些壞習慣回家。

我提出了課後自己帶女兒的想法,甚至考慮調動我的門診時間讓下午時間都能陪女兒。老公一整個驚嚇而反對,他覺得沒有辦法這樣長時間跟孩子們相處,大人有大人的事務要忙,要陪小孩,不用說做事了,連休息都無法,然後我們有時候晚上還要看診,可能無法負荷。




有一陣子,我們每天都在討論之後要怎麼處理小孩。
  • 安親班:老師接小孩,給吃飯,把功課寫完,考前有複習。
  • 學校的課後班:可以晚點接小孩,有吃飯,有寫功課,考前可能沒有複習。
  • 才藝班、社團:想讓小朋有多點學習與體驗,不過我傾向有興趣再去學,不要花了時間心力與金錢,但是反而是生活的負擔。
  • 補習班:就是那種課業的補習,據說高年級可能才需要。想起我小時候根本沒有這回事。
後來還發現還有一個也蠻不錯的方式,課後共學,因為有特別去了解,這邊記錄下來。

就是一小群小朋友大概四個左右,有一個共學老師,共學老師會去接小孩,給小朋友吃午餐,但是因為小朋友可能分散在各個學校,所以會有一些路程的時間。吃完飯後會回到一個地方稱作:基地。基地可能是某個小朋友的家,或是社區公共空間等,總之是家長要協調提供的一個地方。

有時間就寫功課,要休息就休息,但是寫功課不是重點,當然可能也不會有考前複習。共學著重的是生活體驗,也是一個學習或是學年會有一個主題,分散在每週每天去完成。共學班的小朋友們混齡,共學老師主要是引導和帶領,不會直接上課教導,讓小朋友們可以自己從生活中的體驗學習並成長。

印象中協會有舉出例子,比如他們會安排戶外的行程,比如美術館參觀或是到其他縣市旅遊,小朋友們必須自己學會查時刻表買車票甚至行程安排,類似這樣。

共學團的小朋友們就像是學伴,原則上就是小學六年一起學習成長,一起完成很多的體驗。寒暑假沒有學校的課程,共學就會是整天,還有 5 天的營隊,共學老師會帶團去和其他團員們一起參加活動,家長是不用參與的(爸媽聽到內心瞬間歡呼了一下)。

其實我自己是很心動這個共學團,我很認同生活即教育這個想法。

老公提出意見,我們每天也都是生活也都是教育啊,教育無法外包,就算家長很想丟包,共學老師超強超厲害,影響孩子很多的還是來自於家庭,尤其我們平常其實也已經很積極的帶著孩子們去體驗了,共學的費用算起來跟安親班差不多,但是學校課業這塊完全沒有強調,有點擔心。

老公認同生活體驗很重要,但是認為學校的課業成績是自信心的來源,所以學校課業還是要在乎。


疫情帶來了一切不方便,也解決了一切不方便


突如其來的停課在家 3 個月,從震驚到被迫學習適應,到現在似乎得心應手。就連老公自己都說現在長時間跟小孩綁在一起算什麼,一點都不覺得有負擔。

其實原本就是爸媽們比較難以接受要把原本屬於自己的時間分給小孩,甚至有點茫然又害怕不知道要怎麼教育小孩,也許就是期待太多反而有點不知所措。

結果疫情一整個沒得選擇,長達 3 個月在家時間,從一開始積極面對,每天安排活動給小孩,到中間疲乏感,一整個擺爛隨便小朋友亂七八糟玩樂,到後來,慢慢的找出和小孩相處相對平衡的模式。

我用了幾個方法。
  • 計劃本。我給兩個小孩一人一本計劃本,把每天要做的事都寫上去,完成可以打勾。姊姊可以寫注音,弟弟用畫的。每天固定要完成的計畫有完成,都還可以自己再寫上畫上其他有完成的事,或是心情,總之有點類似日記的概念。
  • 工作任務分配。過去我都是利用他們不在的時間完成家事,疫情大家都在家,只好大家一起來,從摺衣服到飯後收餐桌,一開始示範,然後帶著他們作,最後自己要完成自己負責的部分。
  • 自己的事自己完成。大便擦屁股,洗澡穿衣服吹頭髮,喝水要自己倒,餐具自己拿等等,洗澡一開始弟弟還沒辦法自己完成,姊姊就幫他,姊姊吹頭髮吹到厭世,弟弟就幫姊姊吹,這樣大人可以同時間做點自己的事。
反正小朋友有的是時間慢慢耗,完成這些任務們跟玩耍也差不多,如果大人都趕緊幫忙小朋友做完後,小朋友馬上又要纏上你陪他們,大人都不用做事了。

總之經過了這次停課,我們已經完全適應帶著小孩生活,沒有那麼急迫需要安排安親班了,也因為疫情關係,一切參觀等都暫停,原本想說要提早計畫的安排都沒有實行。不知不覺就來到了開學時候。




經過好幾輪的討論,自己內心的想法也慢慢釐清,每個家庭狀況不一樣,每個小孩特質也不一樣,我們不是什麼教育專家,但是都想要給孩子最好的。新手爸媽們不可能有老練的技巧更不可能有專業,但是我們可以先安定好自己,先搞清楚自己想的是什麼,再來給予孩子。


想給孩子們什麼


後來在網路上看到有前輩家長的分享十分認同,一起分享在這邊。

生活體驗的重要性遠高於學科的成績,尤其是小小孩們。其實我自己本身小學六年完全沒補習,最多就是爸爸會拿數學測驗卷給我練習而已,後來升上國中才開啟了追求學科成績的大門,一路到高中考進資優班,二次篩選時還是有留下來,最後大學聯考後重考。

我自身的經歷讓我有深刻的體會,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然後自發性的動機去完成,才能做好事。

小學的學業其實不難,爸媽幫忙整理重點請小孩背好,除了粗心之外,考試一定沒有問題。但是小朋友自己學會了嗎?爸媽不可能一路幫忙唸書到國中高中呀。

我說,我想要教孩子們釣魚,而且盡量讓孩子們試誤學習,有發現問題的能力,並懂的求救,慢慢的訓練出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們可以用自己的能力釣到魚,一定比爸媽直接給很多魚來的永續。不急著一時一定要孩子們面前就有很多魚啊。

但是當然,必須要做的事還是一定要完成。所以學校的課業剛開始很少也很簡單,我就盯著孩子們放學後優先考慮把作業完成,並且帶著孩子們去體會,哪種功課要花腦袋專心思考,哪種功課是練習操練型熟能生巧,不同類型的功課可以利用不同的時間空擋完成。

功課完成之後,其他時間就能去安排自己想做的事,當然目前才剛開學,女兒寫完功課大部分是在休息,偶爾自己跑去沖個澡,自己收拾東西,或是自己玩耍(弟弟在幼兒園,而爸媽我們中午需要休息一下)。優先把必須要做的事情儘快完成,就能把時間擠出來,擠得越多,未來就能有更多時間去完成更多體驗。

最後,我們選擇自己接送小孩,中午能一起吃個飯,互相分享生活。下午去上了全英的英文課,跟學校的課業沒有關係,是另外的學習英文,讓女兒從小就有一段時間可以長時間接觸英文。

其實也不知道可以持續多久,但是我們會鼓勵女兒繼續下去,好的習慣一點一滴的累積,未來能收成的果實應該很豐盛。

目前這樣,其實女兒的時間會被切開,變成一些零碎的時間,就帶著女兒好好利用,未來的人生,不也是這樣,哪有每次要完成事情的時候都有完整不被打擾的時間呢,是吧?

我想這是目前我想給小一新生女兒的課後生活,想法比較多,也有些實際操作面的部分,跟大家互相分享交流一下。